第100章东方之日(4)(1 / 2)

汉贵女 三春景 4769 字 2个月前

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的是, 直到天子从上林苑回宫,似乎也没有真正垮掉。甚至在那之后召见了太常和少府的官员, 要为太子举行加冠仪式。

冠礼是华夏民族一直流传的一种礼仪,其实就是男子的成年礼,这一点和女子的及笄礼是相对应的。礼记有云,男子二十冠而字,也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取字,这以后就是一个真正的大人了必须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担负起责任来。相对应的, 周围的人也得给其相当的尊重。

虽说因为有成婚年龄这个微妙的存在, 冠礼才等于成年显得过于迂腐了按照此时的古代的成婚年龄,大多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结婚了, 都结婚了还不算成人还会被周围的人当成是什么事儿都不懂的毛孩子

这一点颇像后世某国法律中允许的结婚年龄,以及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之间的矛盾。允许结婚的年龄在十六岁, 但不许和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 而成年是十八岁结婚了当然可以发生性行为,所以法律虽然规定不许但现实生活中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但是,冠礼就是冠礼特别是在上流社会, 有没有行冠礼始终会成为家族成员, 甚至外人对一个年轻人评价的关键。所谓乳臭未干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都是人们对于年轻人的一种固有思维, 这种来自大多数人的固有思维可以去批判, 但身处其中哪怕再过几千年都无法脱出。

天子赶在这个时间要为太子举行冠礼,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原因。虽然太子刘彻的年纪不能算小,至少已经知事了,晓得好歹,有自己的一套,而不是真的任人摆布的无知小儿。

但,没有成年始终是一个问题啊

此时才是大汉前期,见识过多少天子和后世少年天子,甚至幼年天子层出不穷,路都走不稳坐上天子宝座的情况俯首可拾不同,此时大家对于少年天子最大的印象可能也就是周成王十三岁继承天子位,周公辅政,直到二十岁还政。

其他的,虽有很多少年天子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诸侯国林子,国君多,基数大,少年国君也就多了起来,但始终难以让人六下深刻的印象。

而后世就算是垂帘听政的太后,背后夺权的摄政王,强势无比的官僚集团,这些人到了天子十七八的时候再不还政也是要让人起疑的甚至不是让他人起疑,他们自己都要不安说到底,他们也知道这个时候再不还政,在法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此时,一个皇帝二十岁之后再真正亲政,这有问题吗真没有这一点其实从后来刘彻的人生轨迹就能看得出来了。长乐宫里的老太太早期对他有着很强的压制,并不是单纯的以孝治国在发挥作用,更是天子年少,作为祖母的太皇太后有着名正言顺的理由去管教

此时世风如此,不然的话,按照后世的习惯,刘彻继位的时候都十六岁了,直接亲政掌权也不是做不到

按照此时的风气,太子刘彻行行冠礼本身并不是什么麻烦的事,少年天子向来有提前行冠礼的传统。华夏人的变通就在这里了,所谓事急从权嘛。如周公辅佐的成王,最后还不是十五岁就加冠了。

不过就算加冠了也不代表刘彻就真能独当一面,就像周成王,一样是二十岁的时候周公还政。

但不管怎么说,加冠与否还是有去别的。首先,一个加冠了的天子始终会让人觉得可靠一些,冲淡了过分年轻带来的担忧,臣民百姓也能安心。其次,一个没加冠的天子,头上长辈就能直接越过他插手政事。而一个加了冠的天子,哪怕真实年龄并没有二十岁,有人想要干政,也只能以建议的形式。

只不过有的人位置硬扎,这种建议会非常具有威力。

这个时候天子决定给太子行冠礼,有眼力的都知道了,这是为太子将来登位做最后一重铺垫了。

非要如此也不是刘启在防备谁,在他看来朝堂内的刺头、重臣都被他剔除了,而皇后,也就是未来的太后,有老母亲压着,做不了什么。而老母亲,刘启相信一个已经这般年纪的瞎眼老太太不至于突发奇想,想要分享天子权力,或者干脆对自己已经当皇帝的孙子不利。

刘启要如此做,很多程度上就是为了完成一件该做的事情为自己的继承人举行冠礼,为天下留下一个已经加冠了的天子。当然,也对刘彻将来有些好处毕竟想的好好的,谁又知道将来会出什么事呢刘彻加冠了,等于是多了一重护身符,所谓进退合宜嘛

这件事是正事,也是好事,没有人反对,也不应该反对。即使大家都知道,冠礼繁琐,天子身为父亲到时候也要费心,而对于天子现在的身体,这的确是个不小的负担。

甚至陈嫣也没有说什么就算她再不想承认,但就像其他人一样,她其实已经什么都知道了。

所以她只能静静地看着。

天子刘启到底还是亲自主持了儿子的冠礼。

“奉天承运,大皇帝诏曰,今日行皇太子彻冠礼,太子加冠,百官进贺”宣读诏书的礼官在旁大声念诏。

接着就是官员行大礼,呼万岁

冠礼的礼节是很繁琐的,一道道都有说法,更何况行冠礼的是当今太子,未来的天子,这一套就更加讲究了。旁边太常官员担当的司仪,而主持这场冠礼的是天子本人实际上除了天子本人,谁又有资格主持这场冠礼

陈嫣和其他人,包括自己的姐姐陈娇,还有几个公主,一起和太后呆着,围观完了这场冠礼旁边的陈娇激动的不行,陈嫣却非常冷淡。不是这件事小,天子主持,百官参与,第一主角又是将来的天子甚至这位天子还会成为历史上相当著名的皇帝,这样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小了。

如果是过去的陈嫣,说不定也会生出一种见证历史、参与历史的豪情。

但问题是,对于现在的陈嫣来说,历史是虚妄的,真实生活中的一些东西牵扯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捏紧了手里的手帕,她几乎可以确定,大舅早就体力不支,现在只是在硬撑而已也是,现在的场合,真是不能出一点儿差错

身边拥簇的宦官、参与冠礼的官员,甚至包括刘彻,其实都在分担刘启的负担,但显然效果并不怎么好。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天子没有倒在冠礼上,最终还是坚持完了一场肃穆、冗长、意义重大的冠礼。

刘启感受到了体力的流失、精力的不济,最后退场的时候完全是依靠身边搀扶的宦官。

冠礼结束的当天夜里,未央宫的侍医再次进入了紧急状态。这种紧急状态在之前天子情况很不好的时候用过,当时宫中全都进入非正常时间。不过后来随着天子昏迷之后好转,又宽松了很多。

并不是说大家就彻底放下了重担,只不过在长期的高压之后,稍微放松一些,那也是截然不同了。而现在,天子再次病危昏迷,这些侍医可不是要把皮给紧起来

虽然经历过一次之后就没有那么慌张、那么手忙脚乱了,虽然经过快要半年的反反复复,哪怕是太后也接受了现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他们这些负责诊治天子的太医要面对的情况无疑是好了很多的,至少被追责、背锅、成为贵人们的出气筒、挡箭牌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但是,这可是事关天子忧虑之类的情绪还是免不了的

所以面对询问情况的太后,他们始终只能斟酌着道“陛下脉息尚算稳固,还是要看今冬,若是过得去,至少暂且无虞”

这就是太医们的推拉了,毕竟所有人都很清楚天子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但有些事实是事实,却不能说出来。表面上大家还是要让事情显得有希望,不过彼此都很清楚事实如何。

老太太脸上看不出悲喜,只是抬了抬手“太医还是去守着皇帝吧”

这样说着的老太太站起了身,刘嫖愣了愣,也迅速地站了起来,追上了老母亲,并且亲自去扶自己的老母亲老太太没有拒绝,而是真的将全身倚靠在了女儿身上现在的她和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太太又有什么区别呢丈夫、儿子,始终一个都没有留住,剩下的只有一个女儿了。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上到太子刘彻,下到最卑微的宫人,此时无人敢多一句嘴,纷纷低下了头。直到太后和馆陶长公主离去,这才各司其职,重新开始做应做的工作。

刘彻扫视了一眼周围,现在留下来的人很多,包括后宫妃子,公主们,以及还没有来得及离开长安去往封地的弟弟们。后妃自有母亲管束,现在已经安排回去了,只有几个品级较高的留了下来此时温室殿已经够乱的了,什么人也留下,只会更加乱了套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公主,已经出嫁了公主过来打个照面,然后就被母亲体谅的送走,此时留下的只有平阳、南宫两位刘彻的亲姐妹这大家都能理解,人家是皇后亲女,太子亲姊,自然不同。

倒是还在宫中的公主皇子,都可以留下。

这个时候这公主皇子什么的,正是表现孝心的时候,哪怕是最小的几个也表现的极为懂事。即使没得吃、没得睡,还得强打精神、一丝不苟,不能看起来有一丝懈怠,他们也都做到了

像刘彻的小妹隆虑公主,出了名的骄纵,可此时也是不敢有一句多余的话中间倒是试过要点儿粥羹充饥,但才开口说了两个字,立刻就被王皇后给瞪了回去刘彻心知自己母亲是个最谨慎的人,而且越是关键时刻越谨慎,怎么可能让隆虑这个时候引人非议

须知道,汉代对于孝的要求已经高到了变态的地步而且地位越高,对这一点就更加敏感,普通人中间多少还有点儿变通,到了上层那真是一点儿放水的余地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