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9)(1 / 2)

汉贵女 三春景 5050 字 2个月前

字迹出奇一开始刘彻并不懂陈嫣的意思, 他只是觉得这个字迹和陈嫣的有些相似, 但一眼就能看出, 还是不一样的。非要形容的话,就是规矩了很多。但是这种规矩并不能给字迹加分, 反而显得有些呆板。

然而经过陈嫣的提醒, 他仔细查看字迹, 才发现一种隐隐的违和好一会儿都想不明白这种违和是从哪里来的。直到眼睛瞥到并排的两个字,蹙紧的眉头一下子就松开了。

“这字迹怎会一样”

这话听起来古怪,如果是一个人抄的书, 字迹一样才是正常的啊但刘彻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两个相同的字太相似了如果是同一个人写字,字与字肯定会非常相似, 但无法做到完全相同。

这种程度的相似,反而很奇怪

陈嫣一听刘彻这样说, 就明白他是看出问题了, 得意地笑了笑“这是印刷术”

没错,陈嫣准备的杀手锏就是印刷术

印刷术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在古代,这一项技术对文化传播有多大用处更是不必赘述

印刷术和白纸配合, 等于是立刻将知识成本打压到了一个低的超乎想象的地步。

过去, 即使是一些烂大街的典籍,也不会便宜到哪里去,毕竟人工就在那里摆着。而稍微珍贵一些的私人藏书就更别提了,若是有人愿意出售抄本, 有的是人愿意花数金、数十金若是那种传闻中无比珍贵的藏书有的人为之倾家荡产又有什么好稀罕的

然而印刷术和白纸配合,将改变这一切这个世界上能够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东西并不多,印刷术和白纸就算其中之一。

“印刷术”刘彻倒是没有听过这个词,但华夏语言的好处就在于,有些词没有听说过,但也能根据词语的构成判断一个大概。听到印这个字眼,刘彻就有些恍然大悟了。

“用了印章”刘彻的话虽然带着疑惑,但看他的样子却是已经肯定了的。手上迅速翻阅着这部诗经,啧啧道“用印章的话,岂不是可以反复使用一开始制印,价格高昂,但印制书籍多,就不算贵了”

“这般好的主意,过去怎没人想到”刘彻啪的一声合上诗经,整个人跃跃欲试道“这印书实在是大有可为”

陈嫣这个时候才插嘴道“过去没有白纸,又怎会想到印刷术”

竹简上用印刷术,这就太为难人了。丝帛上倒是可以用,毕竟皇帝的诏书都是丝帛的,上面也要用印。但关键是,丝帛并不是普遍的书写材料,只是有钱人自己用一用而已。这种情况下,更不可能让人想到使用印刷术了因为这样做,丝帛书的价格依旧是远远高于竹简书的,材料成本根本下不来。

刘彻一想也笑了,可不是么

得了印刷术这么个宝贝,刘彻也不想在上林苑骑马了,催陈嫣带他去看看印刷术到底是怎么弄的。虽然他知道了其中的原理,但还是对具体操作有些好奇。

也是恰好,印刷术的团队在长安这边,不然的话,人在齐地,这个时候说要看,那也是麻烦。

之所以会在长安,是因为印刷术的技术攻关就是最近的事情大概就是陈嫣和刘彻商量要搞白纸之后,现在也半年多了。既然都打算大力推广白纸了,印刷术顺势推出,也是应有之义。

说出来可能有些奇怪,但陈嫣之前确实没有去点印刷术的技能点。

原因也很简单,造纸术还在不断完善中,弄印刷术除了技术储备,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说起来,陈嫣手上的人才,特别是墨家、农家这些人是一直不够的,相比起印刷术,还有太多其他的技术等着人去点亮,印刷术也只能暂且放着了。

再者说了,在当时的陈嫣想来,印刷术本身是很简单的,技术上面毫无难度,难的是捅破那一层窗户纸。所以什么时候推广了白纸,什么时候再去弄印刷术,那肯定也是来得及的。

然而真的让人去弄印刷术的时候,陈嫣才知道什么叫做一把辛酸泪其实印刷术的难度确实不算高,但比她想象中的还是难多了,而且其中还有各种没有预想到的麻烦简直一言难尽

刘彻随着陈嫣去了印刷作坊,因为陈嫣本来的打算就是要做大的,所以这个时候并没有瞎对付。从印刷作坊起来的时候,她就让人找了大的地方,并且认真选址,确保将来原材料进的容易,成品出的也容易。

事实上,印刷作坊就在城外,离少府的造纸作坊并不远。同时也离官道很近,印出来的书籍无论是送进长安,还是往周边城市送,都是容易的。

印刷作坊里的情况和刘彻想的不太一样确实不太一样,他想象中的大印章一个也不存在,不少工匠在雕刻木质雕版。

不过刘彻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现在用的印章基本上都是玉石的,玉石多贵啊相比之下木头就便宜多了反正不像印章,那本身就是身份权力的象征,肯定要用好一点儿的材料。印书用的大印章,只要能用就行了

其实刘彻不知道,在搞印刷术的时候,光是用什么做印板,就为难了技术人员好久

一开始,陈嫣考虑过要不要一步到位,使用活字印刷。但真的尝试过后,才开了一个头就放弃了她这才明白,为什么南宋时期就有了活字印刷,但直到现代印刷术取代古代印刷术之前,雕版印刷都是主流,活字印刷根本不受认可。

现代人极大拔高了活字印刷的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这个创新确实非常牛,另一方面呢,现代印刷术在原理上更接近于活字印刷。所以直观意义上,似乎活字印刷更加先进。

但站在古人的角度来说,他们是不在意先进不先进的,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好用不好用。

活字印刷首先就得解决用什么来做印块,因为历史教材上提过,一开始用的是陶块,陈嫣也就让人烧制陶块,然后再在上面进行雕刻。反正这个时候烧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这个一点儿难度也没有。

但还没等到陈嫣一次次试验有没有更好更合适的印块,陈嫣就放弃活字印刷了。

首先,一个又一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如果要印刷一部书,肯定得有人来排版才行。排版不是说只有识字的人才能做,只是不识字就得一个字一个字去硬抠,劳心费神还效率慢

而且就算识字,这项工作也好做不到哪里去。汉子不是英文字母,英文字母只有26个,想要组成字词也很容易找到想要的。汉子总量多大就算是只准备常用字,那也是上千了

从这么多字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个,而且不是找一次两次,一部书排下来,真可以说是要了命了

历史上有人发明了排列字块的规律,让找字变得容易了一些,但这依旧是一项工程。这就像是查字典,因为有规律的原因,所以并不是大海捞针,然而该花的时间还是得花。

但这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印刷质量

古代的生产条件下,陶块很难做到严丝合缝。印刷出来的书籍,出现对不齐、字体大小不一、页面不整洁等等问题,再常见不过了人手工雕刻的雕版虽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但概率要小的多。

而除了这些,别的问题其实也很多。比如活字印刷的字块比较小,平常收收拣拣的,磕磕碰碰根本无法避免。而一旦发生这样的事,碰坏,甚至碰碎字块也很常见。

又比如,一套书排下来,绝大多数字都需要不止一个,所以最终要制的活字也会比想象中的多很多,如此一来,成本也上去了如果一页书排版印刷之后再排下一页,这确实可以节省制活字的费用,但给排版和其他工作带来的麻烦就不是一星半点儿了

活字印刷的问题不是一星半点儿,而且很多都是在古代条件下无解的陈嫣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在这种情况下,陈嫣甚至根本没有让人尝试改良印块的材质,提高各方面的表现。她非常干脆地调转了匠人们的努力方向,改为研究雕版印刷。

然而雕版印刷也没有她想象的容易,首先就是木头的选择真当什么木头都可以吗

天真

太硬的木头会给雕刻带来困难,太软太疏松的木头渗墨会非常严重,拿来印刷就是一个灾难

尝试了多种木材,这才定下梨木、梓木、枣木也有另一些木头可用,但出来的效果都不如这三种木头陈嫣最近在市场上大肆收购梨木、梓木和枣木,就是为了做各种处理,将来想要造雕版的时候方便。

而定下了木头也不是全部,还得考虑墨。

相比起雕版,其实就是一种一种材料地试,这反而更有技术难度。

原来陈嫣弄出白纸之后,其实就得考虑要改良墨了。此时用的墨较之上古时锅灰、糯米汁之类调成的,已经好了很多了,至少原材料是后世人熟悉的,也就是松烟、桐油烟、石墨这些。

用在竹简上的话,其实已经不需要改良了,因为再改良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但是用在白纸上就完全不同了,不同的纸张对墨也有不同的要求简单来说,纸对墨的感觉要比竹简精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