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1 / 2)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部电影被誉为经典,并且多年过去依然在口碑和评分上居高不下,自然而然地会引发更多的解读,所以,李易自己也没有一个什么明确的标准答案。

纯粹就是看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表演风格,这才是李易需要关注的。

安东尼的回答,其实并不出乎李易的预料,其实只要看了故事剧本,大概都能分析出一些东西来。

当然,不同的演员,给出的答案还是略微有些不同的。

最终李易还是选择了安东尼罗宾。

无他,这位和李易记忆当中的原版的安迪最为相似。

当然,虽然主要演员定下来了,但是还是需要做一些工作的,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涉及到的其他的演员可不是小数目,而且出境都不少。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并不好拍,因为电影几乎都是文戏,文戏的话,就很考验演员的状态,而这又不是一部独角戏,里面涉及到的角色很多。

但是没有一个是没用的角色,所以对于这些演员的演技同样的也有不低的要求。

当然,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在于,在各方面都必须精益求精。

为此,在选角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更侧重这一点。

同时为了让电影拍摄的时候,演员们更快地进入状态,接下来,“肖申克”监狱,将会实行为期一个月的“监狱”化管理。

是的,就是参演的演员,特别是那些囚犯演员,都会进入“肖申克”监狱,体验真正的“囚犯”的生活。

当然,体验是体验,肯定不可能是真的所有一切都和监狱一样。

为此,李易还特意让迪恩影业,聘请了在监狱从事了多年工作的“专家”来担任电影的“监狱”顾问。

但是有些东西可以体验,可是也有很多东西是无法体验的,比如瑞德,被关押多年,在监狱里面服刑多年,这样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心态

这是很难通过体验来获得的,为此,饰演瑞德的黑人演员摩尔就必须去搞定这個难题。

当然,这种问题,通常解决的方式也很常见,虽然无法体验,那么就去观摩,去询问真正有过这样的经历的人。

所以,这段时间,摩尔几乎天天都在和一些监狱的囚犯,以及刑满释放的人交流,同时安迪也好,以及瑞德也罢,还有几个主要的演员,都需要去监狱观察囚犯们的平时的日常。

虽然说时代不同,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一样的。

李易也在不停地修改拍摄计划,同时关注电影的前期的其他方面的筹备,很多东西都是李易需要考虑的。

导演的工作有时候很简单,但是有时候却又非常复杂。

或许很多人说到导演,第一反应就是那个坐在监视器前面,喊开始和喊咔而已。

但是实际上,导演需要做的工作真的太多太多了。

李易需要关心,自己需要的场景有没有布置出来,需要做拍摄计划,哪一个场景,哪一场戏,需要什么样的道具,需要演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镜头如何拍摄,灯光如何打,需要什么样的天气,等等,等等。

可以说非常之繁琐。

同时他还需要和不同的部门的人沟通,比如化妆,需要角色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要和演员沟通,和道具组沟通,和副导演沟通,制片人沟通,等等,等等。

所以,演员可能过只需要会演戏就可以了,但是导演不同,导演需要学的很多很多,或许导演本身演戏不行,但是对于演戏的理论却一定要懂一些。

摄影不那么专业,但是却一定要能说出需要的影像是什么样的,所以同样的也要略懂。

还有灯光,调色,等等,或许不需要你精通这些,但是却至少不能一点都不懂。

回到电影本身,其实相比起安迪的角色,瑞德这个角色,同样的戏份不比安迪少,而且这个角色和安迪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

这一点李易和摩尔也聊过。

“从戏份上来说,其实肖申克的救赎你很难说安迪就是唯一的主角,更应该说这是一部双主角,或者干脆,瑞德才是电影的主角。

因为整部电影由他的旁白推进,你会发现瑞德才是那个真正需要救赎的人,他也最像很多普罗大众,或者说干脆说他很像是观众。

他看起来像是个无欲无求之人,就像没有棱角的石头。??

瑞德因谋杀罪入狱,在监狱的牢笼里几乎耗尽生命,如果没有安迪的出现,他的结局应会跟老布一样。

他的三次假释贯穿影片的始终,分别是服刑20年、30年、40年时。

第一次假释是在安迪入狱前,面对法官,他有些紧张和局促,例行公事般的表达自己已改过自新,不会再危害社会,希望获得假释,结果被驳回。重新回到监狱的他有些失落,但很快就恢复了,继续做着那个在监狱里“无所不能”的人。

第二次假释是在安迪入狱后第十年,在安迪的影响下,他对自由产生了前所未有憧憬。此次他的表述与第一次差不多,但情绪明显急切了不少。结果还是被驳回,这次打击对他很大,更改变了他的想法,“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本就不该有。

辗转又是十年,此时安迪已成功逃狱。他虽然答应安迪如果假释就去完成他交代的事,但他对自由已不抱希望。安迪能逃出去,是因为“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安迪是这种鸟,他深信自己绝对不是。

第三次假释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每一天都在后悔,但不是因为受到了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想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什么是对是错。可我办不到,那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个垂老之躯。我得接受这个现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儿,你盖章吧别再浪费我的时间,跟你说句实话吧,我他妈的不在乎了。”

他像被磨圆了棱角的石头,失去了锐利和个性。他不仅放下了罪孽,同时也放弃了希望。无欲无求,心已被监狱上了难以打开的枷锁,身在何处都无济于事。

有时候我们为了适应环境,因为工作、生活、迎合大众来逃避孤独,给自己画了个无形的圈,强迫自己变成那个讨喜的人,内心挣扎数次,却从不敢走出去,直到最后彻底失了勇气。

而对于监狱里面的囚犯而言,习惯,是比生物钟更强大的东西

瑞德假释之后,被安排去超市套袋子,住的是老布曾住过的房子。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可怕的是他根本无法适应高墙之外的生活。

“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不请示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我想这应该只是他诸多不适应中的冰山一角。

他看着街边橱窗里的物品,每天都想犯罪,这样就能够破坏假释条例,再回到肖申克监狱,结束这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

瑞德曾这样形容肖申克:“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伱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当你被判终身监禁,你就等于交出了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

在里面待了四十年的瑞德,已经习惯了监狱的一切,在那里他是个“无所不能”的生意人,有着一群谈得来的朋友,熟悉的环境他已游刃有余;出来之后成了最底层的超市打包员,每天与人的交流只是报告上厕所,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讲陌生又孤独。别跟他谈自由,他完全没有体会到自由带给他的丁点儿好处。

习惯,是比生物钟更强大的东西,养成之前痛苦的要命,养成之后,却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它走。想丢掉必要再次经历痛苦,艰难程度甚于养成习惯时。

服刑50年的老布,假释后不适应外面的一切,被曾经梦寐以求的“自由”逼死;安迪是完美的自由者,他的自由在心里,与环境无关;瑞德介于老布和安迪中间,他渴望自由,却又惧怕它。

最初的时候,我看了剧本也觉得奇怪,自由难道不是罪犯最应该渴望的东西吗,为何要怕呢

后来,我询问了几个在监狱里面服刑多年的人,他们很多人,都不愿意出去了,甚至抗拒出去,他们甚至为了能让自己不出去,在监狱里面故意做一些事情,给自己加刑期

然后我明白了,习惯真的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好比肖申克监狱里的犯人,他们必须听从命令行事,否则就要挨打,随时可能失去生命。被判无期的人,每十年才有一次希望极其渺茫的假释机会,老布到了垂暮之年才假释成功,瑞德用了四个十年才被核准。在囚犯看来,被判无期与死无异,“重获自由”只是个梦,而且是个会害死人的梦。